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微软拥有创新耐力
图: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启用仪式揭幕

今天,我和远道而来的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及微软亚太研发团队的同事们一起,掀开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的“红盖头”——尽管此前我们在北京的2000多名员工已全部迁入新居,但补一个简约而隆重的仪式仍是必要的,它既能展现出微软总部对中国的信心和重视,也可以表达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众多科学家、工程师以及行政人员对于迁居的喜悦、对于未来的憧憬。
自1992年于北京中关村设立办事处至今,微软已在中国耕耘了近20年。而今我们进驻到中关村的核心区,并真正在此安家落户。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新大楼的建成和启用可以看成是微软与中国IT产业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的阶段性总结,同时,它也意味着微软将企业的根系更深地植入到中国这片沃土,将企业的未来更多地与中国IT产业的未来相结合。
IT产业的革新和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十分幸运能生活在这两个伟大进程的交汇之处。在永无止境的创新旅途上,我们需要激情,更需要耐力。最近我与《数字商业时代》的记者就此有一番对话,放在下面与朋友们分享。

数字商业时代: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IT成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微软怎样在消费领域追赶对手?
张亚勤:的确,IT处在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叫做IT消费者化。这其实包含两重解读:一方面是IT技术快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改变了消费电子产品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面向消费者的推广变成一种主流。微软最初其实是从个人消费领域发展起来的,随后在企业级产品市场做得越来越好。近些年在一些很炫很酷的“端”产品上,的确失去了一些机会。但是微软也有很多调整,过去这几年我们在自然人机交互领域(比如Kinect)的突破也很明显,以及下面一代的Windows和ARM架构的结合等,会有很多新产品推出。
在IT消费者化的竞争方面,微软有很大的机会,我一直认为,面向云计算平台、PC和移动终端平台,以及基于云和端之上的社会网络平台的三大战役才刚刚开始。微软是一个很有耐力,很有韧性的公司。我们不仅战略方向准、研发投入早,更重要的是多年来积淀的创新文化与机制,可以让我们有翻盘的机会。
而且最生动的例子是,10年前我们进入游戏领域时,面对的是Sony和任天堂这样的具有数十年经验的行业巨头,但现在微软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

数字商业时代:未来十年,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会在微软的创新方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亚勤: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未来的十年或者更久的时间,不管在公司的战略决策方面还是执行方面,都会越来越重要,这是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大势而变的。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对我提出的要求有三个:首先是继续吸引最聪明的人加入并留下,因为人才永远是微软的未来;其次,就是赋予我们更多的责任,比如能在更多面向全球用户的核心产品中,有更多来自ARD的贡献;最后,他希望ARD以后能从研发中心逐步变成业务中心乃至战略中心,能对新兴市场有更多的贡献。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可能80%、90%是面向全球的产品。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面向新兴市场的产品出现。所以我们也希望亚太研发集团不仅是全球研发的动力,也是推动亚太地区新兴市场最主要的动力。 

数字商业时代:哪些技术将是ARD未来的主攻方向和优势?
张亚勤:一是自然用户界面。二是在移动互联网,这二者相辅相成。举例来说,有一个叫AR(放大现实)的技术,当你去某个景点旅游,又不知道相关背景时,用镜头一扫,就可以看到景点的介绍,包括别人的评论等。第三是云计算。从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到平台软件,再到云的应用,包括像搜索、广告、社交平台、Email等,我们都会参与。微软在上海云计算中心刚刚成立不久,北京的搜索业务和广告平台增长都很快。我们看准了未来的趋势,原来微软以端产品为主,现在进入新的方面,大家很快会感受到新的微软。

观点摘录:
IT最令人兴奋的是,谁都会犯错,同样谁都有机会。我们过去领先并不代表未来领先,今天我们在某些方面落后并不代表未来会落后,重要的是相信你所做的事情,不断的去投入,然后总有一天会得到市场的回报。

在IT消费者化刚刚来临的时代,微软或许丧失了一些机会。但这个平台上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微软,以及中国企业都还有很多机会。

未来ARD的三个重点方向是,自然用户界面、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

我希望未来五到十年,能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里,至少诞生一个能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或产品。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梦想,有决心也有投入,最后需要时间去告诉我们答案。
话题:



0

推荐

张亚勤

张亚勤

64篇文章 9年前更新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1989)。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 多媒体通讯及 Internet 方面的世界级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