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促使我对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有了更多的思索。一件是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件是温总理《百年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这篇讲话我读的很仔细,对温总理作为为国家领导人的直率和坦诚感到非常敬佩。这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一种危机感和对问题清醒的认识。
建国60年以来,中国的科技实力的进步全世界有目共睹。在两弹一星、航天工程等高精尖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为此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也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但未来的30年和过去的60年将非常不同。我们将面对很多的挑战,而教育和科研将决定中国的未来。
温总理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要培养 “杰出人才”。我认为要缩短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科技实力上的差距,就必须要培养具有全球化背景的领军人物,培养“思想的领导者”,这样才能带领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向更高层次。
怎样培养杰出人才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需要有教育的理想、科学的理想,这是最根本的。
在教育导向方面,很多教师和父母在指导孩子选择自己专业的方向的时候,非常看重这个专业的就业机会和未来薪资的高低,学生很难根据兴趣去选择。“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未来。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真正的教育家,大师。我们不需要娱乐明星般的教授。大学是思想驰骋的乐土,学者要为了真正的学术理想而潜心钻研。现在有一种对大学的评价是“大楼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教授像明星,明星像教授”。我虽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至少反映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我们在设定教育的理想的时候,必须去功利化,和销售不同,定义太多的短期量化指标对大学和基础科研并不合适。我们论文的数目,专利申请,SCI/EI索引,标准,获奖都可以全球第一,但国家的科技水平可能还是不会有质的飞跃.在科学研究方面,探索真理、为科学献身是一种根本的精神,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而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比如高锟教授,他研究光纤时,根本没想过会得诺贝尔奖,也没想过申请专利,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作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第二,要建立激励新思维的机制。
首先,如同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里所说,现在教育体制有点像流水线,通过标准化、应试化的机制,消磨了孩子们不同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是非常可惜的。而各种名目繁多的竞赛也让孩子们为了获奖而去学习,这种功利性色彩太多的奖项对他们的成长并无太多益处。
其次,大学的官本位和行政化。大学讲究级别,如副部级、正厅级,把学校变成了政府部门。其实,学校里应该是学术至上、学生至上、教授至上,其它的行政部门都应该为学术的研究和学生的成长服务。
第三,要有开放的视野和长远的心态。
首先,由于过去60年中国的发展非常快,所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存在着浮躁的心态,这是成长中的烦恼。我们需要沉静自己的心,对未来的发展和战略做深入的思考并踏实地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保证中国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其次,要有开放的心态。现在强调自主创新是非常正确的方向,但自主创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的、合作的创新,而不是自我封闭的创新。现在我们在创新方面有两个极端化的现象。一个是“山寨文化”,只模仿,不创新;另一种是什么创新都要自己从头做起,不善于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两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前段时间”龙芯“接受MIPS技术授权引起一些争议。其实我认为这是很正常很聪明的做法。现代科技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有好的体系和机制,加上长远的心态和开放的视野,中国科技实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在未来全球的竞争中,科技实力决定了国家的未来,获奖与否都是次要的。
(人民日报专题-培养思想的领导者: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9-10/20/content_364047.ht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