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是:“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了实现绿色复苏这一目标,每个行业、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亚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要求我们既要有“绿色”意识,让“绿色”理念渗入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又要将“理念”化为具体的“绿色”行动和措施。
谈到“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涉及如下三个维度的转变:
一、物理层面的“绿色复苏”——政府、企业和全社会都应致力于发展节能减排型产业和利用可再生、低碳能源。
二、商业模式向“绿色”转型——“绿色”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并带来商业模式的“绿色”变革。数字化、网络化、高能效的新商务模式将有利于企业节约开支,进而加速业务拓展、优化其业绩表现。
三、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向“绿色”转变——“绿色经济”将由无数个“绿色企业”来支撑,从企业领导力到人才培养机制再到技术创新模式,乃至企业整体软实力的提升,都必须贯彻“绿色”——健康持久的理念,以支撑企业的永续经营。
l 物理层面的“绿色”含义
绿色经济着眼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节能减排——包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发展利用可再生和低碳能源,从而逐步孵化出有别于“三高三低”(高人力投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和低利润、低效率、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保证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人类工业、农业、商业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信息技术将可使个人和组织通过整合硬件、软件和服务资源来提高能源利用率——特别是软件和服务对于节能增效而言至关重要。大体上,IT对于未来的能源可持续利用的独特贡献亦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IT系统自身的能源效率;
二、提升各经济领域的运营及能源效率;
三、促成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传输和使用方面的创新(如清洁电厂的管理与控制);
四、为组织和决策机构提供依据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结果的决策支持。
建立在云+端新架构上的“ 软件+服务”模式已成为IT产业发展的趋势。信息基础架构也在向绿色方向靠拢,服务器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将面临新一轮的“绿色”升级与更新。对此,在我向本次博鳌论坛所提交的“绿色IT:未来之翼”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l 商业模式向“绿色”转型
传统经济模式向绿色经济模式的转型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思维的升级和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变与生产力的提升始终与技术变革相伴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化革命都曾带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改变,而与绿色经济相呼应的正是现在日益蓬勃的网络革命。
如前所述,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是指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微软认为,绿色经济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深层次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发展导向从此加入了“绿色”指标,“绿色”将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传统的国民经济衡量指标也将从GDP过渡到新的“绿色”综合经济指数,这势必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信息产业来说,在传统的摩尔定律、贝尔定律之外,又多了一个“绿色”定律,这个“绿色”定律有可能加速IT系统的升级与换代。
IT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IT行业本身就属于绿色产业,IT行业自身的创新与变革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可以加快各行业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步伐,提升产业经济向“绿色”模式的全面转轨。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进行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的行业、企业,将在经济复苏阶段,比其他行业、企业获得更快的复苏和增长速度。
云计算和软件+服务的革命:在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根深蒂固。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下,可以集中社会互联网资产进行绿色管理,政府和企业则按需应用——软件与服务应用使用量较低时,物理资产群将处于低能耗状态,目前发达国家对此已有规模化应用。
Web3.0:云计算+传感网+移动互联将把互联网带入3.0的新阶段。云计算连接了人与虚拟的信息空间,是网络中的客流;传感网连接了现实物理世界,是网络中的物流。网络革命正在将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进行完美结合,未来,各行各业业务模式的创新、新业务模式的崛起、全球化协作、绿色IT技术的革新和应用,将带来各种令人激动的可能性。
l 打造“绿色”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
通常,成熟、健康的企业不仅拥有深厚的资源积淀、强大的研发实力,还拥有可长久保持其凝聚力的文化和价值观——基业常青是每个有使命感的企业的目标,“从优秀到卓越”也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梦想。
在我看来,卓越企业的几个基本指标是:持续经营50年以上;不依赖单一的领导人,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不依赖单一产品的成功,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如今,卓越企业还要加上一条“绿色”指标,也就是企业对社会及世界的绿色责任,包括两点:一是企业自身的运营模式需要更绿色,二是企业产业与服务的研发方向将考虑“绿色”性能与应用。
以卓越企业为目标,每个企业都需要搭建“绿色”、可持续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
要体现在:
1. “绿色”的领导力:卓越领袖要有使命感,有长远的眼光和责任;乐观和坚韧是领导者扭转困境、走向成功的关键;伟大的领导者还要抱有务实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此外,企业的领导人还要有“绿色”眼光,能把“绿色”逐步植入企业的变革中,并持续履行企业对社会的“绿色”承诺。
2. “绿色”的责任感:领导人将承担起全球环保的责任,并在培养后继领导人的过程中,将这一责任感强化传承下去。下一代的领导人,也需要更为负责任地采用“绿色”商业模式。
3. “绿色”的人才培养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更多中国企业逐步居于生态链的中上游,人才更是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的培养与管理需要持久、规范、人性化。而“绿色”人才的新提法则把环保公益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为此而在MBA和MPA课程中增加一门“绿色领导力”的课程,也并不为过。
4. “绿色”的创新机制。要在技术创新、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创新、业务实践与企业运营创新乃至企业生态系统创新的全流程中植入“绿色”的DNA。所有的创新都要有思想和机制的保障,才能把“绿色”创新程序化、持久化——全方位的创新也是企业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5. 企业需要着眼未来的“绿色” 心态——正如我在参加博鳌论坛讨论时谈到的,由于政府的部署、企业的努力,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看上去比较小——但这也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很多泡沫成分还没有去掉,包括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特别是人的心态的泡沫——总的感觉是:海啸过后,还没有看到谁在裸泳。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我们决不能因为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波动暂时得到控制而沾沾自喜,甚至于忘乎所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把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线,直接跨越至绿色经济大国,少走弯路。企业需要警醒,不应盲目乐观,加紧向健康、合理的发展模式的转型,关注创新、打造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最后,我也想分享,在经济景气低迷时,微软是如何制定应对战略,开展技术创新实践的。
首先,基于长远战略考虑,继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如我们每年都将近百亿美元投入研发创新,这样,在经济复苏阶段,我们才能迅速把握市场需求,为用户提供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服务,如Windows 7、Bing搜索引擎及即将发布的Office 2010、Visual Studio 2010和最新的视频摄像头产品等。
第二,在经济低谷期,微软在进行业务整合的同时,还对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和拓展,像互联网、绿色IT、医疗及娱乐消费领域就是我们所看重的。
第三,在充满变化的环境中找准新业务模式和增长点,包括——
1. 增加对传统重点业务和新兴业务的投入,确保稳定增长。同时调整内部体系架构,对于夕阳业务进行缩减、整合,甚至进行适当的裁员。
2. 通过新技术创新带动新业务模式。目前几大IT技术热点包括:云计算和传感网、移动平台与N屏合一趋势、绿色IT等。新的IT技术带来新的业务模式变革,其中显现无限商机;同时,最新IT技术在教育、文化、医疗等垂直行业的应用将推动人类文明的提升。
第四, 逐步部署均衡的全球化发展体系
以微软在中国为例,我们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市场中心、研发中心、到今天的战略中心。微软于1992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95年成立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微软产品。当时,微软在中国以市场销售为主。1998年,微软在中国成立了中国研究院,从事基础研究工作。2006年,整合在中国的研究和开发团队,成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在今年1月将其升格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将更多核心产品的开发放到亚洲市场进行。中国在微软的研发中心地位逐渐奠定。截至目前,微软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业务链条。微软在做任何重大决定时都会考虑到中国市场,中国元素已经渗透在微软的血液之中,中国已成为微软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跨国企业,微软在根据全球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其全球化体系布局,以达到动态中的平衡。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21世纪,开放的、多元化、创新的中国将成为最新崛起的经济中心。而微软在中国的发展,也将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创新之路。微软将在中国承担起“绿色”公益领导力,实现可持续的“绿色有金”之路。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