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写在亚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亚洲工程院成立五周年之际

今天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微软亚洲工程院也刚刚度过它的五周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望这些年来全心投入研发的日子,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对未来的期待。

十年前,微软的全球化进程才刚刚开始。1997年盖茨再次访问中国,以他特有的洞察力看到了中国的潜力,说中国一定会有很多一流的工程师、一流的科学家,因此决定把微软第二个海外研究院放到中国,建在北京。十年后,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向微软的重要产品贡献了超过250项技术,在国际顶尖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累计发表了3000多篇论文,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高端科技人才。回头来看,这一决策充分展现了比尔·盖茨作为产业领袖的远见卓识。

1998年,当开复邀请我回国参与研究院的创建时,已经有一些留学生开始回国工作,但多数人是做互联网公司,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中国”、“微软”、“研究”这三个关键词把我带了回来——怀着创业的激情,我希望与同事们一道,实现“在中国打造世界一流计算机研究院”的梦想。

 

当时我们要做的基础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可循。建院之初,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吸引一批一流的科学家,因为领军人物是研究院的灵魂和磁力之源;二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很幸运和顺利。不论从开复和我的前5年,还是之后的Harry和小文,研究院一步一个台阶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2003年,也就是在研究院成立五年之际,我和张宏江博士又在北京又建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在微软的架构中工程院是独一无二的,其诞生不是因为公司突然萌生了特定的产品开发需求,而是因为微软领导者对中国人才的创造力和激情的由衷信任。

工程院的成立同样获得了总部的巨大支持——微软历史上第一次给予研发机构以充分的人事权。而且微软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没有过类似的机构设置——不局限于某项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而是涵盖了从核心技术(如Windows、移动技术、数字教育等等)到新兴市场的全方位创新。凭借着强大的创造力,工程院在许多微软产品研发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它是“微软的一笔巨大财富”。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中国成立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合作多元职能于一体的超过3000名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微软在华创新军团也从十年前的几个人发展到目前美国以外全球最大的研发团队。十年间,我们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也在一次次地超越我们的梦想。

十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工程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期望下一个十年会更激动人心。除了发表文章、专利、技术和产品,我期望我们能做几件真正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事情。现在大家想起贝尔实验室,没有人记得它发表多少篇文章,人们记得的是它发明的晶体管、激光和光纤,这些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我们今天想起施乐实验室,也想不起它获得了多少专利,想到的是图形界面和以太网,这些技术让今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我想这正是考验一个研发机构是否成功、是否有生命力的真正标准。

回首十年来时路:

1998年底 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我99年1月担任首席科学家

2000年中 我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第2任院长 (开复调回总部任全球副总裁)

2001年   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

2003年底 微软亚洲工程院成立

2004年初 我调回总部任全球副总裁 (沈向洋任研究院第3任院长,张宏江任工程院院长)

2006年初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立,确立了“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愿景;

2008年   微软在北京的研发园区破土动工,我们所憧憬的世界级创新基地由此初具雏形。

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相继迎来成立十周年和五周年的重要时刻。

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话题:



0

推荐

张亚勤

张亚勤

64篇文章 9年前更新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1989)。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 多媒体通讯及 Internet 方面的世界级专家。

文章